第12章 退让(11)(1/2)
“你的感谢,朕收下了。”李世民道。
“陛下,请您让殿内的宦官、宫女都退下。”李华道。
“你又想对朕说某些不宜被他人听见的话?”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常福,你和殿内的其他宦官、宫女都退出去。”李世民对常福道。
闻言,常福当即领着正殿内的宦官、宫女退出正殿。
十数秒钟后。
“说吧。”李世民对李华道。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李华对李世民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鉴于您对我的帮助,我想回报一下您。”李华回答道。
“回报!?”李世民道,“李华,你不是道谢了么!”
“我道谢后,突然发现口头道谢不足以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李华道。
“那么,你打算如何回报朕?”李世民问道。
“陛下,我打算用‘贤才’回报您。”李华回答道。
“你要荐贤?”李世民问道。
“不!不!不!”李华回答道。
“不是荐贤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抡才。”李华回答道。
“你想告诉朕如何选拔人才?”稍作思索的李世民问道。
“我想告诉您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李华回答道。
“朕知道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李世民道。
“这么说,您是不想听我说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李华道。
“朕说‘朕知道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的意思是朕希望您说些有新意的话。”李世民道。
“您担心我老调重弹?”李华问道。
“朕有此担心。”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您尽可以安心——我不会老调重弹。”李华道。
“如此,你说说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吧。”李世民道。
“在现有条件下,从民间选拔人才的最佳方法是考试。”李华道。
“你嘴里提及的考试是指科举吧?”李世民问道。
“在大唐,用考试的方式从民间选拔人才属科举范畴。”李华回答道。
“李华,科举属老调重弹。”李世民道。
“您说科举属老调重弹,我不否认。”李华道。
“你刚才说‘你不会老调重弹’。”李世民道。
“我要说的是——如何公正的运用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李华道。
“公正!?”李世民问道,“难道你认为当下的科举制不公正?”
“在我眼里,当下的科举制不公正。”李华回答道。
“你确定你了解当下的科举制?”李世民问道。
“对当下的科举制,我了解不多。”李华回答道。
(李华对唐代科举制有一定的了解。)
“对当下的科举制了解不多的你说当下的科举制不公正,朕该信吗?”李世民问道。
“看待一种制度是否公正,不一定要对相关制度有彻底的了解。”李华回答道。
“当下的科举制,哪一点不公正?”李世民问道。
“在当下的科举制中,考生上交的考卷有没有遮蔽其姓名、籍贯等表明身份的信息?”李华问道。
“没有。”李世民回答道。
“考生上交的考卷没有遮蔽其姓名、籍贯等表明身份的信息意味考官可以依据自身对考生的喜恶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华道。
“考官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李世民道。
“贵族门阀看不起庶族寒门。”李华道。
“朕是不是可以把你说的话理解成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世民问道。
“您的理解非常正确。”李华回答道。
“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不会那么没风度。”李世民道。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李华道。
闻言,李世民眉头一皱。
把李世民的表情看在眼里的李华问道:“陛下,大唐自立国至今,应该举行过数次科举了吧?”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在举行过的数次科举中,有几位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折桂?”李华问道。
“在举行过的数次科举中,甚少有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折桂。”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有时候就是那么没风度。”李华道。
“李华,你忘了一种可能性。”李世民道。
“甚少有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折桂的原因不是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而是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不如出身贵族门阀的考生?”李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回答完,李世民接着道:“朕相信你肯定清楚出身贵族门阀的考生比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更有机会接触经典。”
“我不否认出身贵族门阀的考生比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更有机会接触经典。”李华道。
“所以,你不要臆测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世民道。
“但愿您是对的——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不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华道。
“从你说的这句话可知,你还是认为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世民道。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李华道,“陛下,大唐的官位是有数的。”
“朕以为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不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世民道,“不过,因人有七情六欲,朕认为考官是有可能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
说到这里,李世民问道:“李华,遮蔽考生的姓名、籍贯等表明身份的信息是不是能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
“遮蔽考生的姓名、籍贯等表明身份的信息是为糊名,又称弥封。”李华回答道,“单靠糊名并不能有效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
“糊名为什么不能有效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世民问道。
“字迹。”李华回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